8月14日下午,由浙江省金融業發展促進會、天堂硅谷聯合主辦的“聚焦行業 洞見未來”線上直播分享課順利舉辦。天堂硅谷高級合伙人周鑫,合伙人周旼、許賓、羅清分別圍繞“數據時代的投資機會”、“新能源汽車的遠大目標如何照進當下困局”、“健康中國,創新驅動”、“后疫情時代的消費投資”四大主題,聚焦信息技術、智能制造、醫療健康、大消費四大行業進行深度分析和講解,在線觀看人數近千人。
本篇為天堂硅谷合伙人羅清關于“后疫情時代的消費投資”主題演講的實錄整理。
后疫情時代的消費投資
新冠肺炎對消費投資的影響將持續數年。新冠肺炎疫情成為2020年乃至未來數年最大的黑天鵝,國民經濟被摁下暫停鍵。數據顯示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大降超過10%。而作為國民經濟“三駕馬車”之一的內需,從2010年起的十年里,社會零售總額一直是大幅上升的,年增速最高的時候甚至超20%,而在新冠疫情影響下首次呈現負增長。
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候,大家都說未來國內消費會迎來報復性反彈。但現在基本已全部實現復工復產,所謂的消費報復性反彈卻沒有如期來臨。疫情已經改變了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。拉長周期來看,2020年會不會是消費投資布局的黃金坑?
從我們的投資經驗來看,每一次在行業低谷期所做的投資在退出時往往收益是最豐厚的;而在行業景氣高點所做的投資,3-5年退出后收益率常常表現平平。所以面對這次新冠疫情,消費投資布局的黃金時代可能來臨了。新冠疫情是一塊試金石,它淬煉出經受疫情大考、浴火重生的好企業、好項目。所以深入分析疫情后的消費格局變化,及時調整投資策略非常重要。
消費領域之三大變化
變化一:深度在線化
消費在線化說法已經被提了很多年。目前總體線上銷售滲透率已經超過20%,一些細分品類如服裝、電器、化妝品甚至超過了30%。我們這里所指的“深度在線化”是強調在線化程度通過疫情又進一步得到提升,其中包括在線娛樂、在線醫療、在線教育、在線購物等。
在線教育。由官方往下推行的在線教育不斷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和接受,滲透率和轉化率不管在短期還是中期都會有進一步提高。
在線購物。從標品到非標品,疫情加速電商滲透率持續提升。這里著重提下兩類特殊產品的在線購物:汽車和房產。在傳統觀念里,汽車和房子只適合進行面對面銷售。房子必須親自到場看,汽車必須提前試駕。但是新冠疫情倒逼車企和房企試水線上銷售。在我們一線調研中,很多房企車企對實際的線上銷售效果表示出乎意料,沒想到消費者已經做好了在線購買的心理準備,像恒大在5天內就銷售了4.7萬套。可見對于這些特殊產品,不僅企業已具備了線上銷售的能力,客戶也早就做好了線上購買的準備,只是疫情之前缺少一個觸發點。
此外,電商直播成為了購物在線化的推手。2019年是直播電商元年,經過近3年的快速發展,直播帶貨徹底“出圈”,成為各大直播、電商企業/平臺爭相推出的服務。兩年前很多人對直播電商持懷疑態度,而現在大家紛擁而上。直播電商真的是橫空出世嗎?其實不然,直播電商背后有嚴謹的邏輯,它勢必會出現,即使沒有直播電商這種形式也還會有其他形式。
這個邏輯是什么呢?品牌商和工廠的線上獲客成本越來越高,導致在線收入雖然逐年增加,但利潤率逐年降低。直播電商的崛起,使得品牌商和工廠建立起與粉絲和消費者直接的聯系(D2C)。以此為契機,傳統品牌與零售業發生重構。這就是它背后的深層次邏輯。當然還有一些輔助性條件,4G/5G通信技術、支付技術、供應鏈等進一步成熟。那么,直播電商的空間有多大?2019年,雙十一淘寶直播引導的成交額將近200億,預計未來三年淘寶直播將帶動5000億規模的成交額。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去投資“李佳琦”和“薇婭”,在直播電商領域有三個戰略高地可以去占領:優秀的新消費品牌、消費服務企業、消費數據分析企業。
變化二:消費健康化
產品和消費方式健康化。對健康和養生的關注,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,90后甚至00后也很早開始關注。疫情爆發是史無前例的全民健康教育,國民有望持續增加健康消費支出。每一次疫情或安全危機過后,消費者的消費理念都會迎來一次升級。比如當年的“三聚氰胺事件”直接刺激豆漿機市場新一波需求,“高錳鋼事件”刺激電水壺的“換新潮”。
我們也把這次新冠疫情的爆發視為契機:在產品方面,消費者對健康、品質、殺菌等方面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,促使健康化、品質化產品銷售大幅提升;生活方式方面,消費者對免疫力、健身、享受、家庭等方面的重視程度明顯增加。我曾在良品鋪子上市的時候做過一次調研,我們以往對零食一直持有偏見,認為吃零食對身體不好,但現在做的好的零食品牌都在聚焦高端零食,倡導健康無添加。再比如現在消費行業里非常火的一款氣泡類飲料——元気森林,估值已達到20億美元。元気森林除了開辟新銷售渠道,在產品端它主打零脂肪零熱量,而且提出了一個天然健康甜味劑——赤蘚糖醇,受到消費者追捧。種種跡象表明,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健康化正在逐年提高,疫情加快了健康化需求的提升進度。
疫情周邊健康品大賣。室內運動熱潮帶動消費者體育用品相關需求爆發,2月至今多種體育裝備銷量提升。根據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的數據,京東春節期間居家健身器材如拉力器、劃船機、瑜伽墊以100%多的速度在增加。健身運動也引發公眾的廣泛關注,截止2月18日,新浪微博發起的“宅家健康運動計劃”話題累計獲得6.2億次閱讀量。線上健身平臺Keep數據顯示,2月上旬Keep聚合運動直播的觀看量同比增長近430%,居民健康意識不斷提升,各項體育運動滲透率獲得提升。
變化三:便捷化、無接觸化
第一,遠程辦公。疫情中全國上千萬企業、近兩億人開啟在家辦公模式,初步培養了消費者的使用習慣。除釘釘之外,還有很多借助疫情快速成長的遠程辦公類企業,疫情期間得到大量流量,直到現在用戶黏度仍非常高。
第二,生鮮電商。很多消費者在疫情發生后才開始接觸生鮮電商平臺,預計疫情結束之后仍會有相當比例的用戶繼續使用。
第三,特殊商品。過去很難在網上售賣的非標商品(房地產、汽車等),因為疫情影響居民外出,消費場景“被迫”線上化,推動了消費者教育和接受程度提升。
第四,無接觸式消費。消費者會更傾向人機自助式消費,而不是人際接觸式消費,比如智慧餐廳、非接觸式外賣、無人零售、智能物流等,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、遠程商業模式的發展。在無接觸式消費領域中,我們比較關注其中的一些服務型企業,或者是擁有硬核技術的硬件或者軟件的企業,它們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。
消費投資之三大“不變”
疫情帶來消費領域的深度變化,那么有哪些是不變的?
不變一:后浪群體是未來10年消費主力(人)
“后浪”又稱Z時代人口。他們的人群畫面可描繪為:1996-2010年出生,崇尚自由而彈性的生活,具有“宅”“喪”“佛”特性,離不開移動網絡,離不開智能手機。這個后浪群體規模約2.6億。
現在第一批后浪剛剛走向工作崗位,更多的后浪還是學生黨。根據我們以往的研究,雖然已退休老人的退休工資可能高于后浪的工資,但前者的消費能力可能只是后者的零頭。后浪的消費欲望和消費能力非常強。而且,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時代屬性和個性標簽,根據外部調研,他們最關注的是拍攝美化和社聊聊天,最不關注汽車服務和親子服務。我們團隊非常愿意接觸那些拍攝美化類項目和社聊類項目。如果是品牌或產品類企業,我們會特別著重關注其銷售渠道,是傳統的商超銷售模式?還是天貓旗艦店式的2.0銷售模式?或是通過小紅書等方式的3.0銷售模式?還是符合Z時代后浪熱衷的社群銷售模式。只有研究好“消費大戶”在哪里,我們才能在上游找好項目。
不變二:國牌崛起趨勢不變(貨)
在消費行業投資過程中,投到好項目、為投資人掙到錢固然會帶來巨大的成就感,但如果恰好投到了好國牌——那些在外牌的圍追堵截中艱難崛起、成為響當當的國際性大品牌,這更會給我們帶來價值感和榮譽感。
十年間,中國從“代工”華麗轉身為“智造”,國牌正在崛起。根據埃森哲的數據顯示,從2009年到2019年,中國品牌的關注度占比由38%增長到了70%。大家可以回想下,2009年、2010年的時候大家是不是都喜歡買一些國際品牌的商品,而現在身邊用國內品牌的也越來越多了。好的中國自有品牌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?我們團隊做過統計,主要是六大行業:電子、文娛、服裝、汽車、化妝品、食品。
我們的國牌其實很不容易,經歷了好幾個階段才慢慢成長壯大起來。從“代工”、“三無”、“低廉”到“出海”、“自主研發”、“核心科技”,中國民族企業在品牌技術、質量、設計、社會價值等方面都收獲了飛躍發展。國人對中國品牌的認可度、追求度在過去十年間呈現出顛覆性的轉變,這也為中國品牌向“國潮”轉化提供了基礎。
現在國牌滲透進生活各個領域,全面占領國人心智。在我之前提到的六大行業中,食品行業中崛起的“三只松鼠”、“老干媽”、“大白兔”奶糖,飲料行業中有名的國牌比如王老吉、農夫山泉、東鵬特飲,手機數碼方面有民族之光——華為、小米、OPPO,服飾方面有李寧、海瀾之家、PEAK,汽車方面有吉利汽車、寶駿汽車、長安汽車,化妝品方面有華熙生物、自然堂、佰草集。在這六大行業中,還會有更多的企業達到甚至超過上述國牌的高度。在14億人的內循環大環境下,雖然外圍封鎖架勢帶來的壓力很大,但從人口大國的層面來說它對消費行業的影響應該是最小的。以前我們調研周黑鴨時有一個疑問,周黑鴨的主要銷售市場在湖北,規模看似做不大,但老板回答的很有意思:如果我在一個湖北省賣好了,就可以趕上歐洲一個國家了。這個回答瞬間讓我們豁然開朗。對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來說,容納上百家消費類上市公司,這并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。
不變三:渠道下沉和營銷升級是永恒主題(場)
渠道下沉和營銷升級是新大零售、大消費下的兩大方向。
如何理解渠道下沉?在上層已經有淘寶、天貓、京東等大電商平臺,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,很難再有其他公司可以與這些的巨頭們競爭。好比一個筐里已經擺了幾個西瓜,后來者就不要再想著成為一個西瓜擠進去,筐里已經沒有空間。但可以做小小的蘋果甚至花生,在西瓜們之間的縫隙里尋找生存空間、尋找結構性機會。我們可以看到,拼多多的拼購業態、以微商為代表的社交電商已經跑出來了,還有我們近期接觸的以農村9億人為切入點的渠道平臺也非常有發展空間。
關于營銷升級,這里特別要提一個業態——到家業態,它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,比如美團外賣、餓了嗎、京東到家、閃送、順豐同城急送。到家業態是互聯網與零售的需求思維結合最成功的模式,主要玩家是本地生活服務平臺、電商平臺、物流配送企業。到家業態正處于行業紅利期,還有不少企業可以跑出來。所以疫情對消費行業來說有利也有弊,負面影響毋庸置疑,但這是短期的。國家現在提倡“內循環”,國內的消費需求一定可以拉動起來。這兩天我看到上海佘山的深坑酒店,去年客房單價每晚一兩千,現在已暴漲到七八千多。因為疫情疊加暑假,上海高收入群體不能帶孩子出上海,這個國內消費需求就立刻漲起來了。所以從中長期看,疫情不見得是壞事。“危機”即是“危中有機”,危中孕育機會。
總結下,后疫情時代消費領域會有三大變化,包括深度在線化、消費健康化以及便捷化、無接觸化,我們要進行投資的布局調整、策略調整。同時也有三大不變,后浪群體仍是未來的消費主力、國牌崛起趨勢不變、渠道下沉和營銷升級是永恒主題。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。謝謝大家。